近日,某媒体报道, 全国招聘需求量排名前25的城市中,招聘企业平均月薪为8203.56元。上海招聘平均月薪全国最高,达到10605元,深圳为9903元,广州为9266元。
消息一出,冲上热搜,数据统计和网友们的实际感受落差甚大,评论区里,满是“抱歉拖后腿”的网友。
(相关资料图)
而难怪有专家表示,该给存款超过50万的家庭征收利息税了,年轻人这么高薪,应该可以消费买房、买车刺激经济。
你要是到不了这个平均收入,专家就会直言, 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 ,该反思。
真的是谢谢专家,最近对年轻人这样的关心。
不过我还是想反驳一下专家的观点,我看到的数据怎么好像和 专家 说的有些出入。
近期中金公司发布了中国人2022年月收入等级表, 中等收入的人群,他们每月的工资基本上就在5000元左右,月收入5000以下占总人口95%,累计13.28亿人。
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看,月入5000元以上,那么就算有钱人了, 月入上万的只有854万,绝对是高收入群体 。
而这些高收入者,又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,他们刨去每月房租、水电等等,再扣个五险一金,剩余的应该没有太多了。
对此专家再发言, 年轻人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收入 ,只要奋斗,愿意吃苦,以后的收入肯定水涨船高。这是,说出了多少资本家的心声啊!
之前说年轻人不攒钱,沉迷消费主义,现在年轻人攒钱了,又怪年轻人不婚育、不消费,不支持经济发展,难道是年轻人不想消费吗?
作为经济学专家,年轻人为什么不消费?他们是真不知道还是装傻?
同样是专家,有人就客观很多。
社科院专家李扬称, 我国居民每赚100元都要拿15块来还贷,如果加上房贷,那么可能就超过50块了。
其实,这个赚100块钱拿50块钱来还债务只是针对平均数据,如果只是针对80后、90后,他们每赚100块钱,可能拿八九十块钱以上来还债务,甚至有些人全部拿来偿还债务都不够。
虽然李扬教授的这个数据,相对还是比较保守的,但是不难发现,他是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去思考的。
李扬指出,中国居民的负债太高了。
“2020年,我国居民的‘债务余额/可支配收入’为137.9%,同年,我国居民的‘债务还本付息额/可支配收入’高达15.0%,而美国的数据分别为95%和7.5%。
可以看出,我国居民总体上已经入不敷出,而且 比美国的债务压力高了近一倍 ,以前我们一直说国外超前消费,那这么看的话,消费更超前的竟然是我们自己。
随后,李扬从三方面做出了具体解读。他表示,一是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不快;二是居民的债务负担很高,偿债压力较大;第三,是由于疫情反复,从根本上侵蚀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基础,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。
而更闹心的是,高收入人群赚得多,负债率反而没有那么高,但对于大部分的工薪阶层来说,负债率可能高达60%-90%,这考虑的还仅仅是房贷、车贷等各种负债的月供,要是算上掏空几个口袋的购房首付,把首付再分摊到每个月的债务中,有些人可能真的要入不敷出了。
李扬的言论经媒体报道后,网上好评一片, 在“专家”已经成了贬义词的时代,经济专家更是重灾区 ,但李扬这种接地气的言论,成了专家中的清流,受到了公众的赞扬。
谁都知道开源和节流同样重难,大钱不是抠出来的,但很现实的问题是,薪资水平在那摆着,大部分年轻人很穷,全身上下除了年轻,没有别的优势,而且大多数人没有开源的能力,所以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攒钱上。
21世纪,大部分人的人生都缺乏变数, 攒钱是他们为改变自己命运唯一能做的事。
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笔最原始的启动资本,对于少部分家底厚的年轻人而言,这个资本可以来自于父母,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,这个资本只能来自于攒钱。
攒钱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,你不会因为手上就缺了这么一笔钱而失去选择的机会。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曾开挂,普通人的人生哪有那么多莫欺少年穷?
年轻人, 抛弃消费主义没有任何过错 ,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年轻人有权力规划自己的生活,只希望,多一些靠谱的专家,多一些接地气的发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