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南通城,半卷江海诗。4月15日,南通少年行小记者跟随民俗摄影家姚剑湘奶奶,寻访古城小巷,触摸通城文脉,谛听历史回声。
脚踩谯楼老石板铺就的“时光隧道”,小记者们跟随姚奶奶走上始建于元代的谯楼。“谯楼是用来放置计算时间漏刻装置的专用建筑。漏刻是古时的水钟,以水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……”站在谯楼上,远眺南大街的车水马龙,倾听白云苍狗的光阴故事,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在耳边回响。
(资料图片)
走过凹凸不平的石头小路,来到狭长的小巷,著名心理学家丁瓒的故居就在眼前。姚奶奶指着青砖老宅大门娓娓道来:“过去比较讲究的大户人家,门前两边都有石鼓、砖雕,它们图案各异,寓意不同。还有屋檐上的瓦当,细细品味也是大有讲究。不同字体的‘福’字和‘寿’字古朴隽秀,蝙蝠、寿桃图案寓意福寿颐年,青龙、白虎图案寓意驱鬼避邪,太阳和金乌鸟的图案在叙说后羿箭射九鸟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,还有如意、梅花、石榴、万年青……“小瓦当里藏着大乾坤,这不易为人注目的平常装饰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故事,让人回味无穷。
“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巷子叫三衙墩巷吗?当年州中排名第三的州判衙门就设在此处,所以叫三衙墩。”姚奶奶边走边讲。三衙墩巷百十米长,有梅庵琴社创始人之一邵大苏、“谍报女杰”马世和烈士等的故居。南通县委秘密机关也曾在这里点燃革命的星火。
寺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街,纵横着好几条有名有姓、有典有故的小巷,它们长长短短、曲曲折折,如同一座时间的迷宫。这里是南通历史、革命遗址、名人故居和民宅的“博物馆”。寺街老街坊、航天专家杨照德的哥哥杨爷爷热情地邀请小记者们到家里作客。杨照德曾师从钱学森先生并担任他的秘书,亲历和见证了“两弹一星”以及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。在杨家古朴的院落里,小记者们看着杨照德爷爷编写的《钱学森:中国星》《航天集邮》《太空在召唤》等书籍,心神荡漾,激动不已。
“梅庵琴派创始人徐立荪、国学大师徐益修的故居就在这里。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下,是清末秀才施仁政创办的南通第一所民办小学——养正小学的旧址。这里是华王庙旧址,庙里供奉华佗、扁鹊、孙思邈等中国历代名医,南通名中医陈实功也在其列。”拐过巷角,是“梅斗狂风、竹傲霜雪”的“扬州八怪”之一李方膺的故居。李方膺故居大门紧闭,安谧又透出几许神秘。小记者们透过门缝,好奇地往里张望。姚奶奶的讲述滔滔不绝,小记者们听、看得津津有味。浮沉在老街的悠长岁月里,小记者们感受着寺街的历史人文气息,为家乡的文化名人感到骄傲和自豪。
“我闻到了臭豆腐的味道!”寺街的臭豆腐摊,与川流不息的人民路近在咫尺,当年就声名远播,如今依旧门庭若市。“那时,环西文化广场还是一片平房,有东西、南北交叉的文化宫巷和小码头巷,巷子里还有一所西濠小学……”从人民路到环西文化广场,姚奶奶被小记者们簇拥着,行走、观看、回忆、讲述。
环西文化广场马路东面的南北巷子,便是西南营。在这里,小记者们驻足静听姚奶奶讲述各种巷名的来历:西南营、东北营,显然,这里曾是兵营所在地;掌印巷、冯旗杆巷,昭示古代官家的显赫和威风;礼巷、仁巷、义巷,则显现了儒家教育的源远流长……寻常巷陌,蕴藏着无数典故,是丰厚文化的底蕴,也是历史进程的坐标。
最后,姚奶奶展示了她拍摄的南通照片。过去几十年,姚奶奶用镜头记录下南通的老街旧巷,用光影述说光阴的故事。镜头“定格”了一条条古巷、一座座老宅、一个个庭院,老街的烟火气扑面而来。老照片里,不仅有已经消失的建筑,还有很多已经消失的行当。“原来环西文化广场以前是这样子的!”小记者们惊叹不已。同一地点,不同时期的对比照片,让小记者们深切感受到脚下的土地发生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!
活动结束,仍有小记者举着照相机穿梭在老巷,继续探寻这里的故事。“我发现了一种特别的石瓦当!”看到即认识,发现即研究。兴奋地按下快门,那一刻,他成了小巷历史新的记录者。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
校对 李海慧